이 논문은 태원사범학원학보(사회과학판) 4집(2005.03.) 1-5쪽에 수록되었음.
性爱:爱与性的统合特区
大邱韩医大学
1. 引言
本文旨在澄清这样一个问题,即爱与性尽管不同,也非必然联系,但它们两者有个合为一的区域,此区域就是性爱。
如所周知,只要是成人就都知道但终究又都不懂的话题之一就是爱与性。虽然我们存在的始源是它,我们的生存也由于它而在继续,但终究我们对它还是一无所知。终究不得而知并不是说连说说都不可以。越是不懂,反倒越是能说很多。事情就是如此。能一语道破的,说完就完了,但总道不清的东西,可如此说,也可那般讲的东西,则更需要总说和多谈,然而还是说不完。爱与性就是这样的问题之一。
2. 某一天突然以思念到来的爱与性
如果说爱是“对人无意识地产生的好的感情”,那么,那种感情作为“无意识的熟悉”早在胎儿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如所周知,胎儿在母亲的腹中已经共有妈妈的情绪。怀孕的母体如果具有喜悦、幸福、痛苦或抑郁的感情,腹中的胎儿也具有同样的感情。因此强调胎教。根据胎教理论,母体和胎儿不仅是作为生命的同一体共同存在,而且在情绪上也作为同一体共存。母体喜欢的人,胎儿也喜欢,母体不喜欢的事,胎儿也不喜欢。胎儿通过母体在不知不觉中学着作为爱与恨的对象情绪性地领会和识别母体以外的人的存在。
胎儿通过分娩从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婴儿、幼儿,在生命上从母亲分开而成为两体。但在情绪上仍然和母亲最近。虽然脐带的联系切断了,但哺乳的联系还存在着。如果置换哺乳联系,幼儿会将非生母的她者当作生母看待。婴儿在授乳者的气味、伺候、怀抱中熟悉和适应并感觉着安全。这样看来,熟悉在本质上是记忆的产物,而记忆受时间的制约。在时间的制约下,记忆或早消失或长久存续要依赖于智能。婴儿期或幼儿期的智能非常低。因此,大部分人长大以后幼儿期的记忆消失殆尽。尽管如此,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的经验要潜伏在情绪的底层中。正因此从中可寻出爱与性的成立之根据。
人到了青少年期开始萌生爱与性。这里的“萌生”意味着“意识”。男性与女性的性特征首先表现在身体上。性器增大,阴须生长,女性的乳房和臀部开始发达。此时期正是我们常说的思春期。自己比任何人都最先意识到在身上表现出的性特征的发达。随之形成作为独立个体(人格个体)的自我意识,并为了自我得到肯定,开始对抗对自我的否定因素。因此说思春期又是反抗期。此时虽然有些不着边际但开始思念异性。这正是爱之端倪。
“思念”的字典意义是“想见而思念的心”。也就是把想见的对象描绘在心这快帆布上思念。由此可以说从语源上讲思念一词来自于画。处于思春期的男女,根据对异性的模糊记忆和喜好,将不着边际的异性像画在自己的心中并思念画中的相貌。而且还以自己周边的特定的人,如以堂表兄妹、街坊的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学校的老师为对象,并作为自己心中理想的异性像,对他或她自己喜欢和思念。也即将抽象的对象换为具体的对象了。在这样的过程中,如果“自己喜欢老师的事实”被人发现就害羞和脸红。
何谓“害羞”?还不想被别人看见的部分被别人看见了时在我身上产生的感情就是害羞。对异性的思念是在我心中的池水中结下的薄冰,眼下虽然还没有形成为某种形态,但是在向某种形态发展。被别人发现等于是暴光,而思念的这个薄冰在光线中曝光时,就像通过棱镜的光那样发射出玲珑色彩,思念自我发射的这个玲珑色彩的美丽就是害羞。因此,害羞是纯粹的表露和纯粹本身。和喜欢的人无意中对上了眼脸就涨红的少女的羞涩就是害羞,在远去归来的新郎面前摆弄着衣角抬不起头的新娘的羞涩也是害羞。我喜欢上了的心被人发现可怎么得了的顾虑产生的害羞,来自眼神间的碰撞中。由于眼是心灵之窗,因此,我的心暴露于你的通道是眼神。所以通过眼神的碰撞,我的心要被对方窥视到,要掩饰我的心就要躲避眼神,低下头来。
思念是爱的前哨基地。思念向着想看、想见、想坐在一起无尽地唠下去的心发展。想把我告诉给他(她),也想对他(她)知道个透,而且什么都想为他(她)做。这种欲望随着时间的流逝,或一个一个得以实现,或一个都不能实现而只加重相思病。如果说在前者中感觉到的是爱的喜悦,那么,在后者中感觉到的则是单相思的悲哀。此时还不是发生性欲求的阶段。爱是与性的欲求不同的东西。
性欲与爱并不是到了一定的年龄(自然年龄段)就一同到来的东西。那是非常个别地到来的。有的人来的稍早,有的人来的稍晚。作为极其实际的问题,作为每个个人最为重大的问题,最切实又秘密地到来的性欲和爱并不是合为一到来的。二者各自到来又几乎是同时到来。哪个为先哪个为后并没有必然的顺序。在此阶段(思春期)性欲和爱合为一而走向某一特定对象的情况几乎没有。当然此时是性特征发达的身体已经成熟了的阶段,所以有时也很难驾御强烈的性冲动。但是很少从思念和爱的对象中感受不可遏制的性欲。即使从对方感受到了性欲,但此时还是强烈地想把它掩盖住。而且身体所要求的性欲以自慰的方式自己解决。
如此看来,人对爱与性的认识可以如下说:人对性首先是用身体来认识,对爱则首先是用心来认识。如此,二者(爱与性)具有来时虽然殊途但终究要合为一的属性。爱越发展两个人就越想更久更近地在一起,成为一体。我成为你,你成为我,致使二者不是成为二而是成为完全的一,永远在一起。两个身体更接近,最终成为一个的方法就是拥抱、亲吻和性交。这就是“有爱的性交”[1]。从思念出发达到合为一的性交阶段,两个人的喜悦和成就感达到最高潮。这时充满着生的活力,好象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
3. 有爱的性交,无爱的性交,无性交的爱
在爱与性的关系中,可以分为“有爱的性交”、“无爱的性交”、“无性交的爱”。
“有爱的性交”是现代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只要爱,发生性关系也可以”就是这一主张的要谛。这里不包括结婚夫妇的爱着的性交。因为我们在此谈论的不是作为制度的结婚和爱的问题。因此,这是与“结婚的夫妇之间才应该有性关系”的传统道德律和韩国的实定法[2]相违背的立场。梁海林曾说“有爱的性交是对任何人都是可以承认的极为常识性的性伦理观点”,这是他基于西欧的伦理观、自然主义的伦理观[3]立场而言的。实际上在韩国的现实中,相当多的年轻人追随性解放的风潮,在他们中间形成了“只要爱就可以发生性关系”价值观。但是如果他们后来是通过介绍人结的婚,婚后得知自己的妻子或丈夫婚前有过爱人,甚至发生过性关系,那么并不会有多少人能够容忍这一事实。如果是虽然有过爱人,但没有发生性关系,那么容忍起来就容易得多。这意味着什么呢?这不是在反证性关系只有结婚才是允许的传统伦理的力量相当之大吗?不是在反证性的问题对我可以宽大,但对对方则为严格的利己主义倾向很强吗?如此,反证性的现实在超前,而我们的性认识则置后。
“无爱的性交”在广义上看,首先在结婚的夫妇间也会存在。处于倦怠期的夫妇,缺少激情的夫妇,从一开始就没有爱的基础但出于某种考虑结婚的夫妇,因为子女没有办法结合在一起的夫妇就属于这一范畴。“无爱的性交”的传统例子就是连面都没有见就结婚的传统婚姻中的洞房夜的性行为。但“无爱的性交”的主导仍是随着性商品化的现代社会特性产生的性关系。强奸、卖春和卖淫、援助交际、性自由主义者的性关系等相当于“无爱的性交”。年轻人之间流行的契约同居中的性关系也属于这一类。当然,“无爱的性交”在持续过程中也会自然地产生爱情,但是“没有爱的性交”本来就是“积极排斥感情的性交”。[4]
“无性交的爱”是指性障碍者、性未成熟者的爱、虽然具有性能力,但因某种原因或理由、信念,不发生性关系的人们之间的爱。单相思的一部分也属于“无性交的爱”。因为某种原因、理由或信念不发生性关系的人们之间的爱,可以有很多种。首先,追求婚前纯洁价值的恋人之间,虽然实际上在相爱,但由于信念直至结婚不想发生性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直至结婚都会在“无性交地爱”着。圣职者遵照宗教教理虽然爱着万人但也不与任何人发生性关系。当然,这时的爱并不意味着男女之间的爱,而是意味着 “对众生的爱”或“对左邻右舍的爱”。在这样的意义上,兄弟姐妹间的爱、父母子女间的爱、亲戚间的爱都属于这一类。男女之间,一方比另一方年龄大很多或在道德上相当成熟时,就会有“无性交的爱”。比如,思春期的学生爱老师的时候,年龄大且道德成熟的老师,靠自我克制压抑着性欲求爱着学生的话,就是“无性交的爱”了。
单相思的一部分也属于“无性交的爱”。它的根据是什么呢?所谓“单相思”,是指“对不把自己放在心上的异性的爱”。一方虽然给另一方以爱,但另一方则不接受此爱就是单相思。单相思的一方,由于爱对方,具有能够给予自己之一切的心理准备。如果对方愿意,就连性交也可以。而受单相思的一方,由于不接受,只能成为“无性交的爱”。但并不是所有的单相思都属于“无性交的爱”。因为受的一方也可以用“无爱的性交”接受对方的单相思。此时,他(她)是不接受爱而不是不接受性交。比如,单相思的一方,由于爱,可以要求性交。而受者因一时的快乐或为了得到别的什么可以接受性交要求。这时,单相思的一方成为“有爱的性交”,另一方则成为“无爱的性交”。这种区分标准定在性交成立的那一瞬间。之后的进展可以有多种,即使出发是如此,但双方都不是没有向“有爱的性交”发展的可能性。然而如果是这样,那么返回到“无性交的爱”的道路将会被阻止。
4.爱与性的授受关系
Erich Fromm认为,“爱在本质上是给予的”[5]。 如果爱,两个人就想成为一,与他(她)合为一的方法就是性交。在性行为上,女性是向男性敞开自己,使男性进入到自己之中,而男性则是进到女性之中,最终成为一。男性通过射精将自己给予女性,女性则在性高潮的决定性的瞬间将自己给予所爱的人[6]。
Erich Fromm的这种说明,可以说是对爱与性的授受关系之整体的说明。
首先考察爱的授受关系。爱可以无声息地到来。不管是单位、学校或是社会团体,在同一个空间长期相处,不觉间会产生对对方的爱。这是共同生活中的信赖、协助和尊重发展为爱情的情况。正像从香甜的梦乡醒来的冬天的早上,意外地从进入眼帘的窗外银装素裹的风景中感受到分外地爽快和精神焕发时一样,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在爱着对方,这就是悄悄到来的爱的特征。与此不同,有像触了点似的一见钟情的爱。见到对方的瞬间,感到“就是他(她)”的同时,心脏在扑通,头脑在发热,肢体在麻木,不觉间失去了神志。这就是所谓有声息的“一见钟情”的爱,所谓“命运性的相遇”、“天赐缘分”的爱情就是如此。
无论是无声息地到来的爱情也好,还是有声息地到来的爱情也罢,无论是相互间是否有时间差异,对方也和自己一样产生爱情,当然是最好的了。但是一方爱着,而另一方却不爱,从中产生单相思的悲哀。单相思在一方只一味给予对方以爱的意义上是纯粹的爱。并不是因对方不接受而连给予都不可能。与此相反,爱并不是我想接受就是可以接受的,无论我多么想接受,但对方不给予就不能得到的正是爱。对这种爱的授受关系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虽然给予的爱不以得到爱为条件,但接受爱则以给予爱为条件”。
授受性的方式和授受爱的方式不同。无论“有爱的性交”或“无爱的性交”,在性交的方式上都和授受爱的方式多少表现出差异。
“有爱的性交”:由于他们是相爱的人,所以,不会违反对方的意愿要求性交,而且即使自己没有性的要求,但对方有要求时就努力发动自己的性欲以满足对方。于是双方进入性交,一同进入性高潮。因此,“给予的性交以接受性交为条件,接受的性交也以给予性交为条件”的命题适合这种情况。
但对方愿意与否在“无爱的性交”上就不构成问题。像卖春或卖淫那样,协议的前提成为性交的条件,所以其他的条件就成为不必要。此时,“给予的性交以交换为条件,接受的性交也以交换为条件,而且交换是根据惯例和协议完成的”。强奸是违背对方的意愿强行的性交,所以,它是这样的命题形式:“给予的性交不以接受的性交为条件,接受的性交不是自己接受,故不成立”。契约同居的性交,类似于“有爱的性交”。契约同居本身已经是在协议的基础上达成的,所以性交也会是在协议的基础上进行。因此,“给予的性交或接受的性交都以协议为条件”。
如上可见,爱与性交一方面具有相互的规定性,另一方面还有单方面的规定性。我们可以把“有爱的性交”和“无爱的性交”理解为是爱规定性交,性交规定爱的关系,所以具有相互规定性。但是“无爱的性交”,虽然没有(不存在的)的性交不可能规定有(存在的)的爱,但存在的爱,可以规定不存在的性交,所以,可以说它只具有“爱规定性交”的单方面的规定性。
5. 性的字源和字典意义
在汉字里,性是心(忄)和生的合字。心(忄)是作为“心”的偏旁使用时的字型。心的象形是模仿“人的心脏”形象发展而成的字。生的象形是模仿“草木出土,逐渐生长于土地之上的形状”而来的字。因此,生意味着“出生”、“生存”、“新”、“成长”、“发生”。由此我们可以说性是“心脏被造成”、“心脏诞生”、“心脏更新”、“心脏活着”等的意思。心脏如何造成?心脏活着又意味着什么?心脏乃卵子和精子结合受孕而成,心脏开始搏动就是生命在开始,心脏停止搏动就是生命终止。在这个意义上,心脏就是生命的源泉,生命通过性交受孕。如此从字源上可以推导出性意味着性交的意思。但在性的字典意义或辞典意义上则没有性交的意思。
性的字典意义是“禀性”、“先验的人的天性”、“事物的本质”、“生命”、“生活”、“万有的原因”、“男女,子宫的区别”等。性的辞典意义也一样。即性是“人或事物的根底”、“人天赋的素质”、“男女及公母的区别”等。佛家将“万有的本体”看作是性。
从性的字源意义上虽然可以将性看作是包含了性交的意思,但在后来意思固定化的过程中,像似指称“男女及公母的区别”。可能是在我们韩国的语言中,由于另有“性交”、“交接”、“交尾”等词语,性用不着一定指称性交。但在今天,性重又被多义使用,有时也意味着性交。这可能是由于将英语的Sex翻译成韩语时翻成了性的缘故。最初寻找性的译语时,在英语的Sex所具有的意义中,焦点放在了“男女及公母的区别”上。但Sex并不只意味着男女及公母的区别,而且还意味着性交。由此,我们应该认为Sex和性成为对应词开始,性既意味着“男女及公母的区别”,又意味着“性交”。 现在,有关性的概念在英语圈中一般使用Sex、Gender、Sexuality这些词[7]。
6.性爱:爱与性的统合特区
如果人类有一天突然被剥夺性爱,那么,人类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呢?对此问题比直接回答更为有效的是,在人的今天的生活情景中找出最充满活力和最缺少活力的情景并证明它都是源于性爱。
当有了爱的人时,我们都体会过对他或她的热切思念是一个怎样的感觉。Helen E. Fisher如此描写了这种热烈的感情:
“那种幸福感和痛苦,数不清的不眠之夜和坐立不安的时刻,成为爱神之俘虏的男女恋人沉浸在恍惚和不安感之中,楞在教室或办公室里做着白日梦,脑子一片空白,被追在后面猛叫的鸣笛声回过神来,蹲在电话机旁无数次地想怎么说,……这都是因为沉浸在想见他或她的渴望中的缘故。于是重又相见时,那个男人不起眼的一个动作使她难以呼吸,那个女人明快的微笑使他神魂颠倒。……有些人谈个通宵,拌着黎明的曙光去散步,有些人则拥抱亲吻……如此,一旦爱起来,那些恋人们就沉浸在要命的欢喜和幸福之中而忘掉了世间的一切”[8]。
美国人Helen E. Fisher描写的这种情景,和我们韩国人的情景也没什么两样。它说明什么呢?被爱神俘虏的人,不论东西古今无所不同。可见,人的感情都是一样的!据说,恋爱的人,白天黑天的百分之八十五乃至百分之百的时间里想着所爱的人[9]。在不幸和逆境面前,男女间的情感更为火热,溺在爱水之中的人,除了爱其它一切都失去了意义,宁肯抛弃家庭、朋友也想完成自己的爱。“支配被爱所迷惑的人的另一种感情是羞涩、对回绝的恐惧、半信半疑的期待、对互惠性的渴望等,而且更有无能为力感。”[10] 对爱的期待感产生活力,对失败的不安感则产生无能为力感。那么,爱的这种威力来自何方呢?
我们的韩国语中有“一见钟情”的说法。对毫无所知的对方只一见就钟情何以可能?Helen E. Fisher认为“第一眼就看中,一见就爱慕的人的能力是先天性的”[11]。他认为男女之间的诱惑不仅是心理现象,而且是身体现象[12]。身体的作用是通过进化发达的。脑的感性核心部变联系[13]在爬虫类动物中不发达,但在哺乳类动物中则很发达。由于在这个区域里发生的电、化学物质的作用,爱的感情产生起伏。我们的最初祖先,一开始继承了公母动物被时间追赶而即刻性地相互吸引的原始感情,之后的约400万年前,他们适应非洲大草原的全新世界,开始发展了男女相互间深深被诱惑的感情。
在爱的火热感情中产生的欲求——“想见面”、“想在一起”、“想面对着说话”的欲求的原形是什么呢?一句话那是对眼。韩国语里有“对上眼了”的话,这与“男女之间有了情感通了奸”是一个意思。这种对眼就是互送秋波,就是凝视。Helen E. Fisher认为“死死盯着对方的凝视可能就是最明显的人的求爱行为。”[14]凝视是用眼授受的男女间的对话和性交的出发点。
Helen E. Fisher认为男女间进行的这种火热的凝视,可谓是交接的凝视,它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精神之中。在动物世界中,矮小的黑猩猩在交尾之前互相交换眼色。
以上可见,溺于爱河之中的人所具有的感情——“想见”的原形是“想对上眼”,想对上眼是“想交接”,这成为一个等式。此领域作为爱与性统合的领域成为性爱的特殊区域。无论是将性爱看作是“性关系”也好,还是看作是“最强烈的生命力”也罢,在这个特区里,最强烈的生命力和性关系非常自然地统合为一,爱与性统合为一。
如果某一个人在某一天突然剥夺人的性爱,那么,人将失去爱的理由,失去想交接的眼神,只能像植物人那样过着没有生活意欲的生活。如此,性与爱在性爱的特殊区域里统合起来,以其巨大的力量,使人类超越自己的极限,使历史继续谱写下去,使人得以承续至永远。尽管柏拉图的精神恋爱剔除了“性的意义”和“性交”的意义,但是它更证明这样一个事实:性与爱相遇并性爱地统合的力量志向着永远。
柏拉图性爱的本质意义干预的是不死。一个男人遇到一个女人相互拥抱,生养孩子,使子孙繁衍,这是作为有限存在的生命只能是死的人超越死而得到存续的方法。当然,这适合所有动物。动物依靠生殖保存自己的种。人对子女的关怀、为了子女连死都不足惜的能力,正是动物的个体生命深深地关怀种的将来生命的象征。这正是“死的存在的不死”。
如此看来,柏拉图的性爱是为未来的现实抛弃,是为他者牺牲自我生命。性爱的力量是人的特殊的力量,是远大的发芽力、生殖力。因此,柏拉图也称性爱为“妊娠、生殖”。作为妊娠和生殖的性爱并不是为了现在的我,而是为了未来的后代人,未来的后代人也因此应该是比现在的我更优秀的人。性爱是如此地面向完全的、理想者的。所以,性爱的原动力是理念,性爱前瞻性地志向于尚未存在的将来。性爱在展望尚未存在的将来这一点上,柏拉图的性爱又可谓是与远人爱相关联的概念。
[略歷]
○ 1949年 慶北 漆谷郡 出生
○ 慶北大學校 卒業
○ 哲學博士(美學專功)
○ 大邱韓醫大學校 文化學科 敎授(現)
○ 大邱韓醫大學校 敎務處長, 國學大學長, 大學院長 歷任
○ 大韓哲學會長(第33代) 歷任
○ 東西哲學會 次期會長(2006年)
○ 詩人
Eros as a special zone of Synthesis of Sex and Love
Kim, Ju-Wa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essay is to reveal that it is Eros where love and sex is put together with one despite love and sexual intercourse are not the same things and are not the connected things either, and to prove that Eros has brought a straight motive power of life to light.
Love starts from the remembrance of familiarity and the awakening of yearning about it. As for the love, it is made a progress with <yearning> - <want to see> - <want to gaze> - <want to make sexual intercourse>. The concept of putting love and sexual intercourse together is the very Eros. The power of Eros is special power for man. It has been motive power of life which works as a fecundity and a far-reaching germination power. Eros is inclined toward the future life that doesn't exist yet by heading for an ideal thing with perfection.
※ Key words : Sex, Love, Eros, Familiarity, Yearning
[1] 将在第三项中论述“有爱的性交”和“无爱的性交”。
[2] 韩国刑法中还存在通奸罪。其它的法律也把夫妇间以外的性交视为不正当。
[3] 梁海林、俞成善、金哲运著《性与爱的哲学》汉城 哲学与现实社 2001(以下简略为梁海林、俞成善、
[4] 梁海林、俞成善、
[5] 梁海林、俞成善、
[6] 梁海林、俞成善、
[7] 对Sex、Gender、Sexuality这些词的概念区分请参照:尹惠浚的“发说的伦理与性范围”《性与社会》汉城,我非我出版社 1998,18页;梁海林、俞成善、
[8] Helen E. Fisher著 金男璟译《爱的解剖学》汉城 河西出版社 1994,(以下简化为Helen E. Fisher著 金男璟译《爱的解剖学》)40页
[9] Helen E. Fisher著 金男璟译《爱的解剖学》42页
[10] Helen E. Fisher著 金男璟译《爱的解剖学》43页
[11] Helen E. Fisher著 金男璟译《爱的解剖学》58页
[12] Helen E. Fisher著 金男璟译《爱的解剖学》64页
[13] 1970年代,神经科学家Paul MacLean假设,人的脑分为三个区域。当然实际构成要比此复杂得多, Paul MacLean见解现在还只是作为概观被通用。
最基本的区域围绕着脊椎末的最末尾骨髓。这个部位与“爬虫类脑”的名称相符地掌管攻击、领土权、意识及如同确立社会等级的本能性行为。爬虫类脑的左侧和其周遍,相当于中央,是个总体上称变联系的神经组织体。变联系由连接大脑和小脑之间的白色物质厚层所分离。它掌管恐怖、愤怒、喜悦、悲伤、厌恶、爱等人的基本感情。我们感到幸福或因恐怖身体僵硬是由于发散电和化学物质的这个变联系的作用引起的。无法控制的男女之热情的身体基点就在这里。变联系的上部覆盖着外皮质,这是由像海绵那样的物质卷着的灰色的皮,它的上部就是头盖骨。此外皮质加工处理视、听、说和数学、音乐能力。最重要的是这个外皮质统合思考和感情。(Helen E. Fisher著 金男璟译《爱的解剖学》59页)
[14] 同上17页
'학술 논문 > 예술철학 논문·기타'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스크랩] [교재원고] 성과 사랑 - 하나이면서 둘인 삶의 원천[김주완] (0) | 2011.02.28 |
---|---|
[논문] 从康德、哈特曼到庄子的崇高美 / 金柱完 (0) | 2006.06.30 |
[논문] 통일시대의 예술 / 김주완 (0) | 2001.01.01 |
[논문] 예술의 자유 / 김주완 (0) | 2001.01.01 |
[논문] H. G. 가다머의 놀이와 예술작품 / 김주완 (0) | 2001.01.01 |